铁路口岸国门
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是中朝边境三大铁路桥之一,全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共20孔洞。我国与朝鲜以大桥的第11个桥墩中心接轨线为界,中方为324.23米,朝方为265米,中朝双方各自负责本方一侧的维修和警卫工作。中朝两国有联运协定,偶数年是中国火车运行,奇数年是朝鲜火车运行,一天一趟,客货混运。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布莱尔大厦召开紧急会议,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部队向朝鲜出动,“毫无限制”地攻击朝鲜人民军部队,支援韩国军队作战。同时,命令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并操纵联合国组成联合国军队,公开干涉朝鲜内战。
从1950年8月27日起,美国侵略朝鲜的飞机,就连续不断侵入我国东北边境地区领空,对我国东北边境地区的城镇、乡村进行侦察、轰炸和扫射。8月27日上午10时4分,有2架美国B29飞机轰炸机,侵入辑安县城及附近上空,盘旋侦察10余分钟。同日,又侵入我国领土安东(今丹东)、宽甸等地进行扫射轰炸,炸毁建筑物、车站、车辆,炸死炸伤中国人民,情形极为严重。
而美国在武装干涉朝鲜内战一开始,就将朝鲜问题与中国的主权尊严连到一起。中国政府作出了迅速而强烈的反应。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紧急举行第八次会议,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早已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在今年(1950年)1月5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
国际形势的突变,促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迅速调整国防部署:抽调部队担负保卫东北边防的任务,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
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调动驻河南等地的战略预备队第13兵团下辖的第38军、第39军、第40军和原在东北的第42军以及炮兵等部共25万多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即刻集结东北地区,布防在中朝边境。
随着朝鲜战局的不断变化,10月3日凌晨,周恩来总理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请他通过印度总理尼赫鲁把中国政府的态度转告给美国,再次向美国当局发出了严正警告:“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朝鲜”的急电,美国国务院在华盛顿时间10月3日深夜就收到了。然而,美国当局把周恩来的严正警告视为恫吓,是中国政府的虚张声势,是为挽救朝鲜政权而进行的外交努力的一部分。他们判定,中国在军事上不具备单独进行干涉的能力,不会冒险插手解决朝鲜问题,不敢同组织有序的美国海陆空三军进行较量。同样是在10月3日,毛泽东收到了一封由金日成和朴宪永联名写的求援信。信中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新中国历经百余年动荡不安,几十年的战争创伤还未平复。中国人民渴求和平的环境,集中精力恢复国家建设。然而当战火烧到中国大门口,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也不得不根据局势的变化作出重大的战略抉择。
1950年10月8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的第二天,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签署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这份命令明确指出:“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1950年10月15日,42军接到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一封加急电报,“同意42军于16日夜秘密渡江,迅速向长津湖地区集结”。1950年10月16日夜间,42军124师副师长肖建飞带领着370团作为第一梯队最先渡江进入朝鲜,随后124师1万4千人全部于16日夜渡江。步兵都是从我们眼前的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步行渡江。炮8师、军属炮团和后勤辎重车辆、马匹和非战斗人员,都是从水下桥通过。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支作战部队率先从辑安秘密渡江,所以辑安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
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东北军区后勤第一分部、第四十二军、炮八师、第38军、炮五师44团、第五十军、第九兵团下辖第二十军、第二十六军、炮11团、第16军、第24军、第1军共计42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和17.2万名担架队员先后通过辑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水下桥、辑安人民修建的16座浮桥和4条铁路便线及冬季在结冰的鸭绿江面上直接行军进入朝鲜半岛。在朝鲜战场上他们参加了数次重大战役,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中朝边境第23号界碑。
我国界碑大体分为三种,单立界碑、双立界碑、三立界碑。单立界碑是有明确陆路交界的地方立单立界碑。
双立界碑是没有明确陆路交界的地方立双立界碑。比如中朝两国。鸭绿江作为界河,按照国际惯例,界河一般都是以中心线或主航道来划分。但是中朝两国的国界线划分比较特殊。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平壤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周恩来、金日成)。第三条规定了界河上边界的宽度,任何时候都以水面的宽度为准。两国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包括航行、渔猎和使用河水等。也就是说中朝两国以岸为界,水资源共享。
中朝两国没有明确的陆路交界,所以立双立界碑。双立界碑的组成是国徽、国名、界碑编号23、(1)代表双立界碑,2009年是立碑时间。与它所对应的就是朝鲜的双立界碑,由朝鲜国徽、朝鲜国名、界碑编号23及(2)、2009年组成。